当前位置: > 神学教育 > 白话圣书神学 >
  • 文章列表: 1 | 2 | 2补充 | 3 | 4 | 第四课b | 第五课 | 第六课 | 第七课 | 第八课a | 第八课b | 第九课 | 10 | 第十课补充:基督的死 | 第十课b | 第十一课a | 第十一课b | 第十二课a | 第十二课b | 1补充 | 第十三讲 | 第十四讲a | 第十四讲b | 第十五讲 | 第十六讲 律法的性质 | 第十七讲 | 第十八讲 | 第十九讲 | 第二十讲 | 第二十一讲 | 第二十二讲 | 第二十三讲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讲 | 第二十六讲 | 第二十七讲a | 第二十七讲b | 第二十八讲 | 第二十九讲 |
  • 第一课 上帝的圣言(补充)

     
     

    相关问题探讨

     

      我们在探讨圣-书真理之前,先要把相关的圣-书的基本问题搞清楚。否则很难让人信服圣-书中的话就是真理! 

      前面我们已经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继续往下学习之前,我们先提两个基本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帝要通过启示和默示的方式来传达他的真理?

      第二个问题:上帝为什么要启示给四十多个人来写成这一本圣-书?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圣-书就是上帝的话,整本圣-书是由四十多位不同的作者,经过一千六百年左右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和不同的经历之下写成的;而且整本圣-书前后和谐一致、互相印证。

      那么,有人不禁要问:为何上帝要这么做?为什么上帝不直接单选一个人来著写整本圣-书?

      其实,我们知道,正是因为圣-书作者们的身份不一样,才使得后来具有不同身份的人更能明白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之人所写的内容。

      比如:对于一个渔夫来说,他懂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如何捕鱼以及渔夫的生活习性。至于身处宫廷之人所写的宫廷经历,他就很难理解、很难明白!但如果找个渔夫来写渔夫的经历,他就能容易明白了。

      再比如:对于一位诗人来说,或许他看到一朵鲜花也会发出许多的感叹,极富诗情画意。但是他从来没打过仗、没有看到或经历过战争的腥风血雨,如果别人所写的内容都是关于战争方面的,他也是很难明白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1、为什么上帝要通过启示和默示的方式来传达他的真理?

      1)人的思想有限,无力了解上帝的旨意及其作为:

      约伯记11章7节-8节 “你考察就能测透上帝吗?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吗?他的智慧高于天,你还能作什么?深于阴间,你还能知道什么?” 

      这节经文就表明了人的有限性,不但表明了人的思想的有限性,而且也表明了人的思维能力的有限性。

      事实上,人虽有自己的思想,但人的思想是极其有限的!人无力了解上帝,因为人没有办法超越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能力在自己思想的基础上用思想来超越思想。

      因此,人要认识上帝、了解上帝,必须藉助启示!因为人不能靠自己的思想了解上帝。换句话说,人不可能用一个有限的、无法超越的思想来了解一位超然的上帝。上帝必须靠启示的方法,才能让我们去很好地了解他。

      而我们领受启示的方法,就是放下我们自己的思想,去接受上帝的思想。

      2)启示可以跨越文化鸿沟:

      人是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范围之内的。正如使徒保罗在使徒行传17章26节到27节所说:“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我们知道,上帝原初的计划,是要让人藉着生养众多而住在全地上,正如上帝在创世记9章1节中对挪亚及其家人所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

      但是后来这个计划被破坏了。因为洪水之后不久,当时的世人就起了叛逆之心,造了巴别塔,想要聚在一处,传扬自己的名;于是上帝就变乱他们的语言,将他们分散在全地上。后来的历史发展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不但有地域上的鸿沟,也有文化和种族上的鸿沟……

      或许有人会问:上帝为什么要用鸿沟把世人隔开? 

      其实,上帝变乱人的语言、分散他们,用鸿沟把他们隔开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是要让人在彼此沟通之前先与上帝沟通。正如上面所说的,“要叫他们寻求上帝!”

      由于世上有太多的鸿沟,以致人与人之间没有办法沟通,所以上帝就用了启示的方式,让人明白他对个人、家庭、教会、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计划和旨意,以及人对上帝、人与人之间当有的责任和应尽的本分。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上帝看到人的智力是非常的有限,他虽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他无法明了上帝的思想,于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藉着启示。

      以前恩格斯曾写过一篇文章叫《论权威》,其中特别提到,人到权威面前来,就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思想,接受权威的思想。

      同样,启示就是让我们放下我们一切的思想,毫无保留地、无条件地顺服和接受这个权威。因为这个权威超越一切的语言、文化和局限。

      事实上,只有上帝才能反应上帝的思想。

      如果说,人只能反应自己的思想,人没有办法超越自己的思想,那么上帝,也只有上帝才能完全地反应他自己的思想。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人能凭着自己有限的思想来反应上帝完全的思想。因此,上帝别无选择,只有通过启示。

      2、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作者来写圣-书呢?

      这里谈到了两个因素:

      第一,上帝是超越时间的。第二,上帝是全人类的救主。

      但在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么多的圣-书作者中,除了一位路加医生可能是外邦人以外,其余的都是犹太人。我们是否可以用这一事实来说明,上帝的这种做法是用来象征性地代表全人类,还是这个事实本身更多地表明上帝特别拣选了以色列这个民族?

      如果说是用不同的作者来代表全人类的话,那就应该至少从四十个民族中挑选,甚至要从一百多个民族中选出代表,这样才能更好地代表全人类。

      但事实上,这显然不是上帝的计划。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上帝为什么要在以色列这个民族中间,花了这么长的时间,选了这么多的人来写圣-书呢?

      或许有人会作出回答说,以便让圣-书更好地得到保存与流传。这的确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但是这种说法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是保存的话不要1600年,只要一个人一次性地完成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有关圣-书的搜集和确认的过程相当的困难。这个问题回答了为什么用一个民族来保存圣-书,但还是没有回答为何用这么多人来著写的问题。

      那么,上帝为何需要这么多人来著写圣-书?

      1)人的思想和生命有限:

      由于人的思想和生命有限,而上帝的计划却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才能逐步地反应出来。一个人不可能活那么长的时间来写这本圣-书。所以,上帝为了将他的计划完整地显现,他就要在不同的时代,拣选不同的人来逐步启示他的这个计划。

      比如,摩西的时代耶稣还没有降生。按照上帝的计划,耶稣降生要等到“时候满足”才可以。所以摩西没有办法去写“时候满足”以后的事,必须要等到经历过这些事的人之后才能写这些事。

      总之,因为人思想的有限,使得上帝必须采用启示的方式。因为人有限的生命,使得上帝必须用多个作者,在长时间内来完成这项工作。

      2)“真理既经不同的作者发挥出来,就可以有多方面的表现。”

      当然关于圣-书方面的基本问题还能提出很多,不会象我们上述所提到的这么简单。

      事实上,在以后实际与人传福音时,还可能会碰到不少类似这样的问题!

      如有人或许会提出:中国的五经是由孔子编写的,为什么不搞一个人来统一编著圣-书呢?是不是希伯来人中没有象孔子那样伟大的人物?……

      以上只是提出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作为模拟探讨,遇到类似的提问,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地加以回答。下面我们再继续学习前面所讲的有关默示的内容。

      二、默示:

      前面我们提到了默示与启示的区别在于:默示一定是两个方面的,它必须有上帝的介入和人的参与。

      事实上,默示是启示方式的一种,但是启示比默示的概念更大一些。

      由于默示的对象是人,所以接受默示的也是人,而不是直接的话语;因为受感动的是人。正如彼得后书1章21节所说:“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

      所以,尽管受默示的对像是人,而不是语言,但是所说出来的却是上帝话。因此,圣-书被称为是上帝的话。

      3、默示的程度:

      这本圣-书是全部被默示的,还是部分被默示的? 

      中文和合本圣-书说:“圣-书都是上帝所默示的。”这二种译法有何区别?

      “圣-书都是上帝所默示的”,说明整本圣-书全是上帝所默示的。不存在一部分是默示的,一部分不是默示的。而凡上帝所默示的圣-书,隐含着圣-书有一些不是默示的。

      这两种译法哪一个是对的呢?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呢?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全部的圣-书都是上帝所默示的。

      前面我们曾引用了保罗的一个例子来证明:尽管保罗在书信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后来还是说自己是被圣灵感动的。言外之意,他所谈的问题也是上帝所默示的。

      所以怀师母说: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圣-书哪一部分是默示的,哪一部分是启示的。如果你接受这样的论调,无疑就把自己摆到了一个怀疑的位置。如果我们确定圣-书中哪一部分是默示的,哪一部分不是的,那么我就成了圣-书的裁判,我的权威就高过了圣-书的权威,而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4、默示的效果:

      1)上帝的话是活泼的:

      上帝透过默示,藉着人所写成的话,固然是上帝的话,但它更是上帝活泼的话。

      上帝活泼的话和上帝的话之间是有些微区别的。英文:The living words of God 指上帝活泼的话;The worlds of God 指上帝的话。 

      上帝活泼的话,表明上帝的话现在还活着。如果是上帝的话,可能这是一万年前讲的话,和今天的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圣-书既是上帝所默示的,就表明上帝的话不仅仅是上帝的话,也是上帝在圣-书中活泼的话,也就是上帝活的话。上帝的话既是活的,就表明他的话现在也是活的。这就表明圣-书中所记载的上帝的话不仅仅是过去的声音,也是现在当下的声音。人什么时候去读它,就是什么时候上帝对你说的声音。

      因此,圣-书不仅是上帝的话,更是上帝活泼的话,并且和当前时刻关联。如果我们只是说圣-书是上帝的话,当然是可敬的、可畏的,但是未必和现在相联系!这就是二者之间的一点区别。

      这样看来,上帝活泼的话与上帝的话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时效性:

      这是它的区别之一。表明上帝的话是时时刻刻有效,而且是当下的、是现在的。

      B、能力继续在发挥着作用:

      这是它的区别之二。表明上帝话语的能力也是现在的。如果说上帝的话,最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在创世时就有能力,那么现在这个能力依然还在使用。上帝说,“地要长出青草,”现在地还是长出青草……上帝活的话,就意味着它的能力继续在发挥着作用。

      上帝的能力很有意思!物理学家曾经探讨过一个问题:上帝怎么能够把自然界一些相反的力统一起来的?

      其实,这些力就在他话语里面统一起来了。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第一个它是上帝活泼的话,这个活泼的话随时随地充满着力量。上帝的话语最典型的力量就是创造。因为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

      因此我们就有一句话:“生生不息”。“天有好生之德”。“好生之德”是从他的话语里面反应出来的。而“生生不息”则表明了物态的变化、性格的变化。

      2)圣-书的话是真实的:

      约翰福音17章17节“你的道就是真理”,说明上帝的话就是真理。上帝是信实的,圣-书中间有很多的经文来证明上帝是信实的。

      以赛亚书65章16节  “这样,在地上为自己求福的,必凭真实的上帝求福;在地上起誓的,必指真实的上帝起誓。”

      启示录中多处论到上帝的属性及其话语的真实:“耶和华啊,你的道途义哉、诚哉。”诚哉,就是真实!

      约翰福音1章14节“充充满满有恩典、有真理”,表明上帝默示的话是真实的。

      诗篇119篇86节“你的命令,尽都诚实。”

      诗篇119篇151节“耶和华啊,你与我相近;你一切的命令尽都真实!”

      可见,上帝说的话都是真实可信的。这种真实性从哪里来的呢?这种真实性来自一个权威。圣-书固然也是一个权威,但圣-书的权威是根据于上帝。

      3)上帝的话有权威:

      圣-书的权威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上帝无穷能力之上的,还是建立在他无穷的知识之上的呢?抑或是建立在其他方面的呢?

      上帝显然是大能的、全智的、是信实的、公义的、慈爱的。如果把这些特征总结起来的话,那就是上帝的品德了。

      上帝之所以有权威,是因为上帝的品格赋予了上帝具有权威性。同样,圣-书的权威性也是建立在上帝的品格之上,因为圣-书完全地反映了上帝各样品格的特征。

      比如,圣-书说:上帝是慈爱的、是公义的、也是信实的。上帝的慈爱和公义,我们都能理解。他的信实表明了什么?

      上帝是信实的,表明上帝不会撒谎。上帝为什么不会撒谎呢?因为上帝的本性决定了他不能撒谎,正如圣-书提摩太后书2章13节所说:“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 

      再者,因为他的能力,使得他不会撒谎。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事实上,上帝没有撒谎的必要,因为他的本性和他的能力足以让他随心所欲,任意而行,却无任何不妥之处。

      再回到圣-书的权威性。圣-书的权威性,在圣-书里曾得到多次的认可。

      耶稣经常说:“经上记着说……”。他曾反复地强调说:“这经上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 “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 

      所以,经上的一字一句都是不能废的。

      门徒们也认可圣-书的权威:

      约翰说:这经上的话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

      如果圣-书的权威被耶稣所承认、被使徒所承认,那么它应当成为我们教会最高的权威。正如改革家们曾提出响亮的口号:“圣-书,唯有圣-书。”这句口号,也应当成为我们现在的权威。

      事实上,唯有圣-书才是我们一切信仰的基础!尽管普世的教会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都自称以圣-书作为信仰的根据,但是唯独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才是完全遵照圣-书的吩咐,以全部的圣-书作为信仰的基础。而其他的教会并不重视全部的圣-书,往往只采用新约或旧约的一部分而已。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建立在全部的圣-书之上。这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和其他的教会根本的区别所在!

      那么,在上帝的权威和撒但之间斗争的最核心的焦点是什么呢?就是圣-书,就是上帝的话!

      其实,从创世以来,甚至可以追溯到亘古以先,上帝的话就一直是他全部权威的体现。所以,自从撒但从天庭堕落开始,上帝的话就成了撒但攻击的目标。

      由于上帝的话体现了上帝的权威,上帝的话也是他在这世上全部权威核心的体现,因此上帝的话就成了撒但特别攻击的对象。

      早在伊甸园之始,撒但首先引诱女人怀疑上帝的话。撒但藉着一条古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说……”撒但藉着一句巧妙的谎言不但引起女人对上帝话语的怀疑,而且也对上帝的品格提出质疑,甚至是严重的诬蔑,同时也无形中抬高了自己。撒但不愧为“撒谎之父”,他的伎俩真是高明——“一箭三雕”,可谓“一鸣惊人、技压群雄”,无人望其项背!

      到了耶稣的时代,撒但引诱拉比们用人的吩咐代替上帝的话来教导人。正如主耶稣曾在马太福音15章9节斥责法利赛人时所说:“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到末期时,当人的吩咐已经不太可能被人接受的时候,撒但就来攻击上帝话语其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就是安息日。而这个核心仍旧是上帝说的,圣-书告诉我们的。撒但攻击安息日,就可以达到攻击全部圣-书的目的。

      4)上帝的话是清晰的、全备的:

      圣-书是清晰的,是可以被人读懂的。用什么方式可以读懂?藉着圣灵,我们可以读懂它。正如耶稣曾教导我们说:“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

      圣-书是全备的,所提供给我们的智慧是得救的智慧,所提供给我们的知识是得救的知识,而且是全备的,不是一点点或部分的知识而已。正如提摩太后书3章15节到17节所说:“这圣-书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

      总之,圣-书的真理是清晰的、是全备的。上帝为要让我们可以读懂、能以明白和领受他的话,他在不同的时代,使用了不同的人,用了很多朴实的语言将整本圣-书写了出来。如果我们接受上帝为我们的上帝,就意味着我们也必须接受上帝用以传达他信息的圣-书。如果有人自称接受上帝,却拒绝接受圣-书的信息,就表明他没有真正地接受上帝。历史上的犹太人正是犯了这种毛病,他们自称信上帝,但是却拒绝了上帝给他们的信息。犹太人的历史应当成为我们的鉴戒,我们不应重蹈覆辙。否则我们无可推诿,难辞其咎!

      5、如何读圣-书? 

      读圣-书和解释圣-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应当如何来读圣-书呢?

      1)读经的态度:

      A、首先要有尊敬的态度:

      因为圣-书是上帝的话,而上帝的话具有权威性和神圣性,所以我们对于圣-书本身也要有一种尊敬的心。而我们在读经的态度上,应当存有谨慎和敬畏之心。

      B、愿意聆听其中的训诲:

      既然圣-书是上帝的话,而上帝的话主要是拿来听的,只不过这种听是通过读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当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就应当把读经当成是直接聆听上帝对我们的心灵说话。

      C、求圣灵帮助:

      我们知道,人的思想和智慧都是有限的,无法理解、明白上帝的话。因我们是属肉体的、属血气的、属情欲的,而一个属肉体的人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因此,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就当求圣灵的帮助。正如哥林多前书2章13节到14节 “属灵的人才能参透属灵的事”。所以,我们应当求圣灵帮助我们来明白上帝的话。这是我们读经的基本态度。

      D、要以经解经,不能断章取义:

      读经时,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是自己来解释圣-书,而是要让圣-书来解释圣-书。

      事实上,圣-书是它自己的解释者,圣-书自己解释自己。如果说整本圣-书都是上帝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应当只读其中的一部分,而要读全部的圣-书。不是只读旧约,而不读新约;或者是只读新约,而不读旧约。

      读经时,不能断章取义。

      举个例子:传道书11章1节“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上,因为日久必能得着。”其实,这节经文不是叫我们真的要将粮食撒在水面上,因为紧接着又说,“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灾祸临到地上。”

      前面似乎是说要将粮食撒在水面上,但后面却是说到分给人,“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所以,我们在读经时,不能断章取义。

      E、要把圣-书的话记在心里:

      读经的时候作笔记固然要紧,但更要紧的是,要把圣-书的话记在心里。“我将你的话记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

      F、立志遵行:

      一般不信上帝的人常把圣-书当成文学作品来读,但我们基督徒却要把它当成生活的指南!因为圣-书原是写给我们的,为要叫我们遵照其中的教训去行事为人!所以我们读圣-书,就是为了寻求答案、获得亮光和指南!而圣-书就是“我们脚前的光,路上的灯。”

      2)解释圣-书:

      在解释圣-书时,我们应当遵循几个原则:

      起点:

      解释圣-书的起点就是启示。

      解释圣-书不是以我们的经验为起点,有重生的经历不能作为解释圣-书的起点。你的经验只是经验而已。理智也不是我们解释的开始。如果我们把理智作为解释圣-书的开始,那我们就等于把理智放在了圣-书之上。

      原则:

      A、以基督为中心:

      最大的启示是耶稣,最大的原则也是耶稣。耶稣基督是解释圣-书最大、也是第一的原则。一切圣-书的问题都是在他里面得到解答。

      举例说明:犹太人始终不明白以赛亚书53章中有关上帝仆人的预言。如果我们对照耶稣的生平来看这段经文,意义就会非常明了,因为其中的预言正是指着耶稣而言的。

      同样,有关“女人的后裔”的预言,对照耶稣的一生,我们也能看得很清楚。“女人的后裔”就是指耶稣,以及在耶稣里的所有的人。任何一个在基督的人,都因着耶稣而成为女人的后裔。但是最直接的说法仍旧是指着耶稣说的。

      所以,解释圣-书是有一定原则的,不会是乱指的。

      同样,《雅歌》中的“良人”是指耶稣。《雅歌》不能按世俗文学的原则来解释,而应当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只有在这个大的原则之下进行解释,才不至于出偏差。否则就大错特错了!

      B、以经解经:

      圣-书是圣-书最好的解释者。以经解经就是用一段经文去解释另外的一段经文。

      举例:但以理书中出现的“四大兽”所预表的四个帝国,我们就不能乱猜测。因为关于这四个帝国究竟是指什么,圣-书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又如:亚伯拉罕蒙召以后,上帝曾对他说:“万国都必因你和你的后裔而得福”。这个“后裔”究竟是指什么?

      保罗在加拉太书3章16节说:“所应许的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子孙说的。上帝并不是说众子孙,指着许多人;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

      事实上,世界不会因亚伯拉罕而得福;因为亚伯拉罕和你我一样,都是容易犯错误的。但是藉着亚伯拉罕的后裔而生下的那一位,也就是从前上帝藉着跟亚伯拉罕说话的那一位,才是让万国得福的。

      这种用圣-书来解释圣-书的方法,就叫“以经解经”。因为这种解释不是出于我们自己,而是圣-书本身如此说的。

      C、预表:

      D、历史解经:

      E、文法解经:

      文法包括词汇和结构。但以理书中有很多的结构,如果没有这个结构,我们也没有办法来解释但以理书。特别是但以理书8章,如果不用结构来分析, 2300日的预言几乎就不能成立。

      这样看来,解释圣-书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要藉助解经的一些工具;没有这些工具,就不太可能完成这个过程。

      附注:

      圣-书原来没有分章节,也没有加上小标题,只是有书卷。但是后来圣-书被译成拉丁文时,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作出了一个杰出的贡献。他在翻译圣-书时,给圣-书进行分段;分段以后,又分成章、分成节,以便引用时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例如:路加福音4章16节 记载耶稣读圣-书的时候,没有提到他读的是哪一章、哪一节。当他打开圣-书的时候,就直接翻到那一段。因为那时,并没有象现今这样的分法。而现在我们读圣-书就方便得多了,能够直接说出多少章多少节来。但是这种分法是人为的,有时出现一段连贯的意思,却因为分章的错误而人为地给割裂了。

      如:启示录6到7章。启示录6 章17节说:“谁能站得住呢?”然后7章开头就讲到盖永生上帝的印。由于这种不合理的分段,造成了大多数的人在读这段经文的时候,产生出错误的认识。不知道启示录6章17节中说到的“耶和华忿怒的大日”究竟是指哪一个时候?

      很明显,这是分段以后给人的误导。但是如果我们把6章与7章连起来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是指宽容的时候将要结束。在这个时候,耶和华的大日是指很长的一段时间,包括主二次降临;但以二次降临为终点。由于分段的错误,往往造成人们对圣-书理解上的错误。

      当然,这种分段可以帮助我们读经、记忆经文,但它不是启示的。因为翻译的问题,标点符号常有弄错的。中文圣-书有旧的标点,也有新的标点。如三自教会出版的圣-书有新标点符号系统。新的标点符号系统比旧标点符号系统要科学得多,更加符合汉语的习惯。

      以前的句号打得太多;一句话可能就是一个逗号,但在老的和全本圣-书上却出现了句号,这是原来圣-书翻译的问题。在英文圣-书中,没有太多象中文的标点符号;而以前翻译圣-书的人大多是外国人,所以使用的标点符号往往与现代的不相符。

      上述所探讨的这些对于解释圣-书没有实际的帮助,只是为读经提供方便而已。

      思考题 :

      1、圣-书在上帝的救赎计划中有什么作用?请用经文加以回答。

      2、我们个人如何明白圣-书?

      3、人的理智在读经中间应当占什么地位?

    4、试用经文证明默示的各种效果?

     

     

    0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