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现代真理 > 回归信仰的根基与柱石 >
  • 文章列表: 第1讲复临运动的昨天和今天 | 2中国安息日会的历史和现状 | 3复临信仰根基与柱石 | 第4讲 圣经及其解释 | 第5经文证明法与历史解经法 | 6法国大革命与现代西方学术的 | 7威廉米勒尔的解经原则 | 8米勒尔所发现的重要真理 | 9纵览圣经到1843 | 10复临运动图表 | 11但以理书第8章简说 | 第12讲 夜半呼声 | 第13讲 两块版 | 第14讲 创造与救赎 | 第15讲 救赎的奥秘 | 16但八章10-14节 | 17查案审判 | 第18讲太24章和末后大事 | 第19讲末后事件的顺序 | 第20讲 基督的人性 | 21善恶之争与基督的人性 | 第22讲 因信称义 | 第23讲 再访上帝的生命之律 | 第24讲 大光与小光 |
  • 6法国大革命与现代西方学术的兴起与变革

     

    【回归篇】第六讲 法国大革命与现代西方学术的兴起与变革

    文∣王敬之

    我们教会为何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借着前面几课的探讨,我们发现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各自研究《圣经》的方式不一样,耶稣研究《圣经》的方式和现代学者研究《圣经》的方式有根本的区别,这就导致了所谓的教义之争。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学者们用的这套研经方法是如何出现的,有什么样的学术背景。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可收听讲课录音

     

    述言

     

    在前面几章中,笔者带大家回顾了一下历史,又看了一下现状。看到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国外的发展和出现的一些不同的声音,也了解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中国早期的发展。中国封闭的这30年里,虽然看起来是不尽如人意的阶段,可是达到了另外的效果,就是上帝借着逼迫,以预言之灵在中国兴起了今天安息日会一批根基的力量,也保存了信仰纯正达30年之久。

    到今天,我们中国复临安息日会的信徒的人数出现了增长迟缓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国内教会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一些带着传统观念的教会在问,我们教会没有增长,是否因为我们的信息出了问题,前面的道路到底应该往哪走?这些现象让我们回去探讨我们信仰的根基。我们已经借着圣经和怀著探讨了七个根基性的真理,也花时间讨论了不同教会的信仰根基。

    而我们教会为何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借着前面几章的探讨,我们发现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各自研究《圣经》的方式不一样,耶稣研究《圣经》的方式和现代学者研究《圣经》的方式有根本的区别,这就导致了所谓的教义之争。所以在这一章中,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学者们用的这套研经方法是如何出现的,有什么样的学术背景。

     
     
     
     
     

    一、关于末期的预言准时应验

     
     
     
     
     

     

    《圣经》里有一整套关于末期的预言,是指着罗马天主教的末期说的,这套时间性的预言在很多经文中都出现了:

    “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必想改变节期和律法。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但7:25

    “我听见那站在河水以上、穿细麻衣的,向天举起左右手,指着活到永远的主起誓说:‘要到一载、二载、半载,打破圣民权力的时候,这一切事就都应验了。’”——但12:7

    “只是殿外的院子要留下不用量,因为这是给了外邦人的;他们要践踏圣城四十二个月。”——启11:2

    “我要使我那两个见证人,穿着毛衣,传道一千二百六十天。”——启11:3

    “妇人就逃到旷野,在那里有上帝给她预备的地方,使她被养活一千二百六十天。”——启12:6

    “于是有大鹰的两个翅膀赐给妇人,叫她能飞到旷野,到自己的地方,躲避那蛇;她在那里被养活一载二载半载。”——启12: 14

    “又赐给它说夸大亵渎话的口,又有权柄赐给它,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个月。”——启13:5

    一共出现了七段时间性的预言,都是和末期有关,并且这些预言最终应验在了法国。当然这些预言指的是历史中已经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但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法国大革命。在十九世纪,法国大革命对法国乃至世界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今天的很多社会观念也都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产生的,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也是法国大革命影响之下的产物。

     

    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


     

    在1789年7月14日,发生了法国大革命的分水岭事件——法国的第三阶级就攻占了巴士底狱,这一天后来成为法国国庆日。攻占事件之后,法国的社会发生了剧变,在思想界、政治界中开始动荡不安,资产阶级的概念产生。我们很熟悉的人权宣言,就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推翻了以前的教皇体制和君主体制,建立民主自由的概念。人权宣言在1789年8月26日颁布的,到1792年9月22日,国民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废除了君主制,采用共和制。在1793年1月16日,国民政府判处前国王路易十六死刑,在五天后把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

    同样是在1793年,新的法国国会做出另外一个决定,就是焚烧《圣经》。在《善恶之争》第15章“圣经与法国革命”中,怀爱伦分析了此事件的原因:

    “那在法国进行了几百年反对《圣经》的争战,终于在大革命的时期达到最高峰。这个可怕的暴动不过是罗马禁止《圣经》的必然结果。这是世人从来没有见过的最惊人的例证,说明施行罗马教的政策,以及罗马教会一千余年的教训所有的结果。”——善恶之争,第十五章,第2段

    “这段预言已经在法国的历史上很准确而显著地应验了。在一七九三年革命之时,‘世人第一次听到一个国家的议会议员──都生长在文明的国家,受过相当的教育,并掌有政权管理欧洲最文明的一个国家──竟异口同声地否认人所能接受的最严肃的真理,并全体一致地抗拒对于真神的信仰和敬拜。’‘法国乃是世上唯一的国家,曾伸手公然反对创造宇宙的主宰,而且这事是有确凿的历史斑斑可考的。英国、德国、西班牙和其他国家向来有许多亵渎上帝和不信上帝的人;但法国在世界的历史上乃是一个突出的国家,由立法的议会颁发命令,宣称天地间没有上帝;为这一件事,首都的全体市民以及各处大多数的男女都聚集唱歌跳舞,以示庆祝。’”————善恶之争,第十五章,第14段

    启示录中关于“两个见证人”的预言在法国的历史上很准确而显著地应验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就是对抗《圣经》而不敬拜上帝,我们经常唱的国际歌,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欧仁·鲍狄埃所写的,里面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法国大革命就是共产主义产生的温床,“宣称天地间没有上帝”可以说这是当时的全民意识,他们争先上街庆贺,法国的无法无天达到了高潮。这也导致了五年后(1798年),教皇庇护六世的被掳,成为法国人的阶下囚。既然他们不相信有上帝,那这个教皇还算什么。1804年,拿破仑复辟称帝,这时共和国成立还没多久,拿破仑称帝是一次倒行逆施,有点像中国的袁世凯。本来欧洲历史上都是教皇给王加冕,但拿破仑根本没有把教皇放在眼里,他是自己给自己加冕。

    图为拿破仑从教皇手中夺过冠冕给自己加冕后再给皇后约瑟芬加冕

     

    很明显地,1798年就是1260天预言的结束时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之下圣经的话语应验成为现实,1260年的预言实际就是从教皇荣登宝座算起的。在《基督教历史》第三卷,327面,有这样一段话:“威吉利乌斯于公元538年在罗马将军比利萨里乌斯的保护下坐上了教皇的宝座”,这就说明公元538年是1260年预言的开始到1798年。

     

     

    1260年的开始与结束

     

    以1798年教皇权柄的瓦解为背景,世界进入最后的历史阶段,一个新的时代。法国大革命持续的时间是从1789年到1799年,这其中制造了许许多多的迷思,而它呈现在一般大众面前的诸多象徵,其实就正如当时的玛丽皇后那句无中生有地被传扬开来的“名言” 一样的不真实:“倘若没有面包,何不让他们吃蛋糕?”大革命带给世界的都是混乱,面包都没有,怎么会有蛋糕呢?它给人带来一些虚伪的应许,却到现在都不能实现。有许多学者为《人权宣言》里所提倡的博爱、自由、平等而欢呼;也有更多的学者为大革命时期“血流漂杵”而叹息。

    法国议会禁止《圣经》、焚烧《圣经》,走上了反对上帝的道路!

    列宁对法国大革命有这样一段评价:“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服务的那个阶级(即第三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渡过的。”

    这段话意境深刻,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不仅仅是局限在法国,而是蔓延到了全世界,一直影响到现代。

     
     
     
     
     

    二、进化论

     
     
     
     
     

     

    近代西方学术,都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产生的。第一个基础是把上帝挪走,把《圣经》禁止了,但如果没有上帝,这世界是如何来的,这必须有个解释,所以进化论被搬上台面。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在1809年,也就是1798年的10年之后,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即通常所称的“拉马克学说”。书中提出了“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两个法则,并认为这既是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又是适应环境的过程。但长久以来都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证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特征可遗传”的假说。然而近来有研究表明,过往的生存经历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修饰遗传基因,从而影响后代的神经系统。

     

    达尔文与小猎犬号

     

    所以在达尔文提出演化论和《物种起源》前,进化论的思想已经在法国萌芽了。1831年12月达尔文登上了英国海军舰艇“小猎犬号”,前往南美洲从事自然调查研究工作,“天择”的概念逐渐在达尔文五年的考察过程中逐渐形成。在他的航行中,达尔文观察和收集了大量的生物,在南美沿岸和邻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引起了达尔文的兴趣。在1836年回到英国后,达尔文慢慢将他的看法写成文章,然而没有发表,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引起教会势力的强烈反弹。到了1858年,达尔文接到在马来群岛调查的博物学者华莱士有关物种形成的文章;华莱士对于物种形成的看法与他有很多相似之处,增加了达尔文对其学说的信心。于是两人在1858年的伦敦林奈学会中,以两人共同署名的方式,发表有关物种形成的看法。紧接着,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源始》(常用译名是“物种起源”)。

    当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在1809年发表了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的时候,达尔文在英国出生。1828年,达尔文的父亲送孩子到剑桥大学念神学,打算让他将来做英国国教的牧师,但达尔文对自然和地质学更有兴趣,到1831年,达尔文踏上去南美洲调研之路时,又正是威廉米勒尔传讲复临信息的时候。达尔文随着海船,去搜寻进化论的证据,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将创立一个颠覆所有观念的新学科。

    《西方思想史》中这样写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果之一,进化论突破了长期以来统治人们思想的机械论的束缚,使人们把自然界的发展理解为存在质的飞跃的进化过程。进化论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大大超过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它对西方的宗教、政治、社会和经济思想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进化论面前,基督教关于上帝造人的神话破产了。在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思想指导下,许多新的社会思想产生了。达尔文的革命是许多科学革命中的唯一生物学革命,它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宇宙观,沉重的打击了人类自我陶醉的自我观念。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类不过是宇宙中整个生物进化链条上的一环,这在人的思想上引起的变化必然比其他科学的进步更伟大。”

     

    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版物种起源

     

     
     
     
     
     

    三、人类学

     
     
     
     
     

    如果没有了上帝,就没有必要进行神学研究了,学术研究的风向变了,这时出现了人类学。人类学有几个分支,传统上区分为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考古学以及语言人类学,每一分支下面都有更精细的分支。

    这些分支的研究范围经常有重叠之处,但往往各自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原来的人相信自己是被上帝创造的,这都不用去研究,因为《圣经》都明明白白记载了,当然研究也研究不出来。现在既然相信了进化论,那人是从哪里进化的,就要去找证据了,考古学应运而生。设立考古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人是进化而来的,是在进化论的思想指导之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学科。同时,人类学里出现了语言学,叫做语言人类学,连神学院里都有这样的学科。对应社会人类学的神学学科是“跨文化宣教”,对应考古学的神学学科是“圣经考古学”,对应语言人类学的神学学科就是“圣经语言学”。

    人类学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了一个雏形,和法国大革命之间间隔了100年左右,进化论这时也有了40-50年的发展,进化论为人类学提供了思想依据,人想要更了解自己,于是人类学产生了。当代人类学是自然科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源头。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另一个是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在这里再次强调,人类学是在找不到人类的起源后,也就是不再相信人是上帝创造的这个起源,然后靠着考古、研究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想从人类自己本身找到证明进化的证据。

     
     
     
     
     

    四、考古学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考古学研究人类物质文化,包括从遗址小心搜集的器物(人类文化的古老物件)、博物馆物件与当代的垃圾。

    奥度维时代典型的石器

     

    考古学家与生物人类学家、艺术史学家、物理实验室(为了定年)以及博物馆紧密合作。他们承担保存发掘成果的责任,而且往往在博物馆工作。一般上,考古学家被人联想到“挖东西”,或是对古代遗址层位的发掘。考古学家依据长期存在的器物类型,将人类的时代划分为几个文化时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依据器物传统与文化区域,可将这些时代进一步细分,例如奥度维(Oldowan)或格拉维特(Gravettian)。以这种方式,考古学家提供一个庞大的参考架构,说明人类曾经迁移的地方、他们谋求生计的方式,以及他们的人口分布。考古学家亦探讨营养、象征化、艺术、书写体系,以及其他的人类文化活动物质遗留。大的方向是证明人类历史上没有上帝活动的痕迹,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的科学。

     
     
     
     
     

    五、社会学

     
     
     
     
     

    法国大革命出现之后,原来相对稳定的法国社会体系土崩瓦解,出现了大动荡,遍地生灵涂炭。这引发了知识分子的思考,既然社会容易出现不安的状况,一定可以用一些方法来保持社会的稳定,这和现在常说的“稳定压倒一切”是一样的概念。为了避免法国社会再次陷入混乱,有人就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到1838年,差不多是1798年后四十年,孔德正式建立了社会学这门新的学科。孔德寄望通过对社会领域整体的科学认识,而令历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形成一体化。我们国家研究社会学就是基于孔德的理论。

    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中国有一个叫费孝通的知名社会学家,曾经担任过中国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早期在美国学习社会学,老师告诉他:“社会学的研究包括技术和质量层面”。费在研究社会学40年,上了年纪之后,才发现自己走偏了,因为社会学一直在研究技术和质量,却忽视了道德质量层面。或许我们现在的社会败坏,可以从老先生的感悟中找到原因。

     
     
     
     
     

    六、比较宗教学

     
     
     
     
     

    除此以外,大革命之后出来一个新的学科叫做比较宗教学,或者叫宗教比较学。在此之前,欧洲学术界只需要研究一个宗教——就是基督教,他们认为其他宗教都是假的,当然也就没什么可比性。比较宗教学萌芽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古希腊,其独立是以19至20世纪的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诸领域的发展为基础的。

    1793年,有个英国学者把印度宗教的经典翻译成了英文。这样各宗教间就有了可供比较的资料,同时又有了进化论学者提供的研究方法,有了资料和方法,建立一个新学科就有了可能。在1869年宗教比较学诞生,就是进化论出现的10年之后。这个学问也是建立在没有上帝的基础上,把所有宗教都当成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

     
     
     
     
     

    七、心理学

     
     
     
     
     

    原本只有上帝能触及人心灵,现在既然没有了上帝,学者们就开始通过临床实验来探究人的心理活动。1874年,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心理学之父”是冯特,那一年,他发表两册的心理学教科书——《生理心理学的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在序言里大胆宣称:“要建立一个新的科学领域”。1875年,莱比锡大学聘冯特为教授;后来心理学有了大量的发展,出现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大量心理学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写了一本《梦的解析》,认为人类之所以产生宗教和信仰,都是因为人内心深处需要一个父亲的角色,于是创造了像父亲形象一样的上帝。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梦,把梦境和人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

    在《教育论》中,怀师母是这样评价这些新学科:

    “至于普通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也有同样重大的危险。在各级学校之中,从幼稚园起以致于大学,都教授进化论及那些类似的谬论。因此,那原应使人认识上帝的科学研究,竟搀入许多人的推考与理论,反致领人不信上帝了。”——教育论,25章,第10段

     
     
     
     
     

    八、解释学

     
     
     
     
     

    这样,在这些新学科蓬勃发展的同时,上帝的信仰被毁掉了,但是《圣经》还存在,成了学者的研究和攻击的对象。这时候的解释学或者叫做诠释学应运而生。

    解释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 F·施莱尔马赫(1768~1834)和W·狄尔泰(1833-191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的。施莱尔马赫活跃的年代大概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他的理论就是使神学的解释成为普遍解释理论的中的一种具体运用。也就是说读圣经就像读普通书一样,圣经只不过古籍中的一种罢了,没有必要再把圣经当成上帝的特殊启示。他仿效为自然科学奠定哲学基础的I·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解释学。

    施莱尔马赫(1768~1834)

     

    施莱尔马赫强调宗教是人对绝对者(神)的意识,而不是神对人的启示,因此他的理论被认为是“对人的神化”。他用“发现”代替了“启示”,用“宗教意识”代替“神的话语”。可见,施莱尔马赫是在启蒙主义潮流影响之下的神学家,他对宗教的看法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十分接近。甚至有人说,“只有在相对的意义上说,他的《基督教信仰》才可以被称为是基督教著作。”也就是说,他认为《圣经》不是上帝对人的启示,是人根据自己的宗教体验编出来的。基于这点,我也不认为他是一个基督教的神学家,虽然现在大部分的神学家不这样看。马克思的学说也是继承自黑格尔、费尔巴哈的理论。

    有人认为施莱尔马赫的贡献就是把圣经作为普通解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学诠释的规则。在他看来,要把握作者的原意,关键是要重建作者的语境,只有从作者的语境出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解读文本,也就是把握当时作者写作的心理。这样就必须通过一种“心理移情”的方法,在心理上进入作者创作文本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情境,重建文本与它所赖以形成的社会历史情境之间的联系。

    在这个意义上,施莱尔马赫把一般诠释学的理解任务规定为“主观地重建客观过程”。这样,按照施莱尔马赫一般诠释学的要求,读者不仅要熟知语言学知识,而且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相关的历史文献、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诸方面有精到的了解,惟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正确解读文本,把握作者的原意。

    但是施莱尔马赫又明确肯定了读者主观性的参与在理解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把读者的主观性确立为理解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为后来的诠释学从“作者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以前是猜作者的背景和用意,一切的解释都围绕这些来铺开。但现在翻转过来了,读者我想怎么理解都可以,这种方法影响了现代的解经学,施莱尔马赫为私意解经开辟了道路。

    在我国80年代,在安徽省有个人叫吴扬明,他读到“这孩子被立”(路2:34),他就私意解经,说自己就是“被立王”,组织了邪教,后来被判处死刑。还有一些男同性恋们看到“这些人未曾沾染妇女”(启14:4),说说这些人就是我们呐,因为我们从没有沾染妇女,我们就是现代的144000人。

    这些都是私意解经,读者自己的意图代入进了圣经,像这样的解释就五花八门、没完没了了。

     
     
     
     
     

    九、圣经批判

     
     
     
     
     

    从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发展而来的就是圣经批判学。圣经批判,传统包括低等批判(Lower criticism)和高等批判( Higher criticism)。低等批判着眼于《圣经》文字本身的构成和含义,即文本批判(Textual criticism,亦作经文校勘,或经文鉴别学);而高等批判着眼于《圣经》各个章节的作者、写作日期、以及写作地点等。这套新的研究圣经的方法,是用分析的方法,把圣经的每个字句、词句单独拿来分析,来推测(没有历史则需要推测)、重建、重构以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在二十世纪以来,还有很多其他的历史批判方法产生了,并被用于圣经批判。

    神学院里开设的“高等研经学”,就是用这种“历史批判”的方法,怀师母对此的态度是嗤之以鼻:

    “甚至连学校中所常设的《圣经》课,也是在夺去世人从上帝圣言中所能得的无价之宝。所谓之“高等评经”(高等批判),在分析、推测、重建上,摧毁了人认为《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信仰;因此,就剥夺了上帝圣言的约束、提高,并感化人生的能力。”——教育论,第25章,第11段

    为了应对这种思想,神学有门课叫“新(旧)约导论”,用于专门对付高等批判,你说不知道这卷书的作者是谁,我们就考证出一个作者来;你说不知道它的写作日期,我们就给考证出一个写作日期;你说不知道它的写作地点,我们就给你找出一个写作地点。学术就是这样,心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过多的争论也无用!

    高等批判的哲学基础是自然主义、不可知论、进化论、存在主义等等。他们反对超自然事情的精神,觉得圣经中超自然的神迹是不可能的。历史批判提前有个预设,就是圣经的历史记载都是假的,除非有合理性的证据,否则不能被接納为正史。所以圣经考古学的出现就是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

     

    这里做一个小结,现代西方学术都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产生的,第一个基础性的学科是进化论,发展的高峰大约是在1844年前后;人类学产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古学是在19世纪初出现;社会学是在1838年;宗教比较学是在1869年;心理学在1874年;诠释学也是在19世纪初。这些都是现在学术界最热门的学科,而这些学术对我们研究圣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圣经神学

     
     
     
     
     

     

    为了回应这些学术上的争议,在系统神学之外,神学学术界设立“圣经神学”。圣经神学(Biblical theology)从广义上来说就是符合圣经的神学,而狭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以历史分析的方法对上帝在历史当中的作为的分析所做出的神学性反思。研究圣经神学必然要用一个方法,就是历史分析法。

    圣经神学的兴起是为了回应黑格尔学派对历史主义的倡导,它吸收了历史主义当中有益的成分。然而,圣经神学又分为批判派圣经神学和福音派圣经神学,前者拒绝了圣经的权威,后者依循圣经权威。

    批判派圣经神学起始于约翰·加布勒于1787年在阿尔特多夫大学所作的就职演讲。他认为圣经反应的是生活在现代理性时期之前的人幼稚的信念和做法,所以系统神学应该独立于圣经神学的成果来建立信仰。近现代的圣经神学的发展遵行了这种把圣经神学和系统神学区分的做法,但同时又否定了圣经里面神迹的可能性,把它付诸于科学的解释。总之,他们是把圣经作为古代信仰情感的一种展现而非真实的历史。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20世纪的恩尼斯特·莱特(G. Ernest Wright)。

    霍志恒(Geerhardus Vos)

     

    福音派圣经神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查尔斯·贺智和本杰明·华腓德,前者把圣经神学理解为解经的学科,后者把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区分开来,认为圣经神学是处理圣经中的“不同的神学”,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次序把它们整合起来。近代最有代表性的圣经神学大师是霍志恒(Geerhardus Vos),他也是普林斯顿神学院圣经神学的第一教授。他认为应该以一个共同的线索来贯穿不同的神学,让人们关注上帝大能的作为。

     

    最后,西方学术的背景就是法国革命,这是它们的发展前提和背景。因为法国革命推翻教廷也推翻了对真神的信仰。以上介绍的学科都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其他的无论是人权、民主、共产主义、资产阶级等思想也都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出现的。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见面,1848年他们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这样一看,我们中国明显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介绍了以上的大背景希望能带给我们思考和一些有用的材料,以便接下来的研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