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导师
- 品格建造
- 2024-05-28 10:16
人生的导师
2024-5-25
各位弟兄姐妹,各位主内的家人,大家安息日平安!感谢主,在安息日到来之时,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主的话语,思考人生,我们今天以《人生的导师》为题来寻求主的话语,来寻求圣经的指引。我们做一个祷告。
开始祷告:
天父上帝,我们满心地感谢赞美主你的恩典,感谢你的慈爱,我们感谢主你赐下圣经为我们人生的指南,主啊在我们一同寻求人生的良师时,我们恳求圣灵与我们同在。献上感恩祷告奉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主题经文:
“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领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 加3:24
一、人生得一良师足矣
常话说:人生有三大幸事,遇良师,得良友,握良机。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遇见一位良师,得到一位好的朋友,有义的朋友,能够把握住美好的机会,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的三大幸事。古人也说:“遇见良师,何其有幸。”苏东坡说:“遇见良师是三生有幸。”当然我们不是佛教徒,我们没有讲前世、今生、来世。但是遇到一位好的老师,这在我们人生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常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对更多的人可能更为有意义的一句话倒是:人生得一良师足矣。现在的学生,大家上完大学,就要去寻找导师,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那么很多的人,甚至有很多的节目,都有这个导师那个导师的,好像我们人生中间处处都充满了导师。导师的作用当然是多方面的,他可以为学生指明方向,来点拨人生、指点迷津。我们套用韩愈的一句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传道,可以授业,可以解答人生的疑惑。我们对于导师是这样的一种认识,我们常常有人感慨,在自己人生的阶段,无论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还是我们在工作中间,在我们行业学习中间,我们感慨那些提携我们、指点我们的恩师。 而另外一些人则感叹:没有遇到好的老师来指点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有成效。
二、律法是人生的导师
那么究竟怎样的老师才是我们人生的良师呢?在圣经中间有一段话,记载在《加拉太书》第3章第24节,说:“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领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3:24)这句话我们常常读,但是或许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段话直接地说明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换句话说,律法是我们人生的导师。这个导师有什么作用呢?后面一句话说了,他能够领我们到基督那里。那到基督那里又有什么好处呢?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们的人生不光是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也不仅仅只是我们所说的成为一个正人君子。律法它的好处,引领我们到基督那里,基督能够让我们因信称义,让我们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的良知。让我们在上帝的面前,好像一个从来没有做过任何错事,从来没有半点污秽的这样一个至圣至伟之人。
基督徒常常因为基督教的改革,像马丁. 路德他们的改教提出一些争议,之后出现一种误解,歧视律法,他没有好好地来看看律法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加3:24节虽然后人也有很多的讨论,律法是什么,但是没有去想想这个律法的作用是什么。在我们的人生中间我们的指南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我们的人生能够尽善尽美,能够避免许多的弯路?所以保罗的这句话说,律法是训蒙的师傅,他是一个导师,他是一个引导我们人生、把我们引到正确的方向,带到该去的地方的这样一位导师。
三、佛教对诫命的认识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佛教反过来有一段话叫:以戒为师。佛教传五戒,那么对于人生的方向、指引,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佛教徒,要成为一个觉悟的人,你怎么才能算一个觉悟的人呢?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躲开这几样东西,人生就会避免很多的困难,很多的罪恶就因此躲开了。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视频,就是特朗普教育他的孩子:不要沾染毒品,不要抽烟,不要喝酒。他自己也是谨守这几样东西,不抽烟,不喝酒,不染毒品。这个就给他的人生带来很好的成就。相比之下,拜登的家庭就一塌糊涂。由此可见,戒律对人生的指引是何等地重要。
我们看到当释迦牟尼即将圆寂的时候,他有一个大弟子叫阿难,阿难就对释迦牟尼提了四个问题,说:“您圆寂之后,我们以谁为师啊?”佛陀就给他回答说:“我涅槃后,大家以戒为师。”一个人如果是遵守戒律,他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份光明,如果有十个人遵守戒律,就带来十份的光明,那么百人千人万人,以至于人人都来遵照戒律而行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充满了更多的光。
我们在圣经《箴言》书中也读到一句话说:“因为诫命是灯,法则是光,训诲的责备是生命的道。”(箴6:23)由此我们看见,当我们说人生的灯台,人生的亮光、光明时,都在说什么呢?什么是光明,什么是灯台?什么是我们人生的指引?圣经一句话:诫命是灯,法则是光。当我们靠近光明,我们就是靠近律法。我们要做光明之子,那就是遵守律法、遵守诫命之子。
现在中国有很多人,你跟他谈基督教他没有兴趣;你跟他谈佛教,他多多少少都有点相信。但是佛教讲的是什么东西呢?佛就是要觉悟,觉悟什么东西呢?佛法,佛法就是要去觉悟人生的那个法。释迦牟尼说:你们要尊重这个法呢,好像是波罗提木叉——就是一个智慧的意思,如暗遇明——就好像黑暗遇到光明一样的;贫人得宝——贫穷的人得到了宝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你要知道这个诫命就是你们的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就算我住在人间,也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怎么样来保守自己的身心灵,怎么样来保养自己的身心?释迦牟尼说:那就要以戒为师,持戒。佛教他们对诫命的认识,其实也可以作为我们基督徒的一个参考。
四、要更加明白十诫
我们现在反过来,本应当是更加明白诫命的,但是因为有很多人误会了因信称义,以为因信称义就不需要再守律法了,其实圣经里让我们要不断地去思想,诗119:18节说: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的奇妙。(诗119:18)我何等爱慕你的律法,终日不住地思想。(诗119:97)耶和华因自己公义的缘故,喜欢使律法为大、为尊。(赛42:21)
你看,这些经文不断地在告诉我们,律法对我们人生是何等地重要。少年人用什么来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诗119:9)
那么上帝的话,他的律法是怎样的一个性质呢?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耶和华的训词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华的命令清洁,能明亮人的眼目;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耶和华的典章真实,全然公义。都比金子可羡慕,且比极多的精金可羡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况且你的仆人因此受警戒,守着这些便有大赏。(诗19:7-11)你看看在这段经文中,大卫能够体会到上帝的律法能够叫人心苏醒,又能够快活人的心,比金子还要宝贵。他是很清洁的,能够让人的眼目明亮,使愚昧的人有智慧,那为什么不去守诫呢?为什么不去思考律法呢?他后面说,守着便有大赏,当然这个只是一个劝勉。有时候我们把这个赏赐就简单理解为在今生得到的福分是吧?但实际上大卫所讲的这个赏赐还是天国的赏赐,从上帝而来的恩典。
那么对于一个持戒的人,在佛教里面的《大智度论》里面有四种看法,他就说人分为几等:下品持戒者乃为现世之安乐,怖畏恶名之流布,或为避苦、远离诸难而持;说最下的这一级人,他们的持戒是为了让现世更加安乐,避开一些苦难,是为这个而持戒。中品持戒者乃为世间之福乐,故坚持于净戒;中品的。再高一级的人,他为什么要持戒呢?他是为了整个人间的福乐,所以持这种洁净的律法。那么上品持戒是怎么样的呢?上品持戒者,乃因了知诸法无常,欲求离苦;上品,再上一级的人要持戒的,他是知道这个世间的一切都如草木、都会枯萎,都会过去,但是这个法不变。这个就有点像圣经里面说,唯耶和华的话存到永远,其他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再往上面一层,那会怎么样呢?他们是要怜愍众生,上求佛道,了知诸法,深观实相,不畏恶道。就是说再往上面一层的持戒,他的心里面充满了对众生的爱、怜悯的。是要去明白,所谓实相,实相在佛教中就是我们说的上帝,就是从这个中间去观察上帝,观察他的品味,观察他的品德,观察他的旨意。不怕恶道,由此带来信心。
我之前也跟大家分享过,佛教也是外来的宗教,传到中国;那基督教也是外来的,后面再传也是从外面传进来的,那为什么中国人选择佛教呢?就觉得这是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比较容易接受,而拒绝接受外面来的基督教。因为后面来的,当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他们传因信称义,就是传你一相信就成为义了,就不需要去守律法了,他们对于律法带着一种厌恶,甚至于一种仇恨的心态。律法是如此地宝贵,你为什么要仇恨它呢?律法是人生的良师,律法是训蒙的师傅,他把我们引到基督那里,这个是指点迷津最好的方法。人当以律法,法度和训诲为标准,他是我们的标准,你说话行事都要与他相符合;不然的话,就是罪恶,就是黑暗。
佛教它不一样,这就是说:你这个人,你要异于常人,凡夫俗子的一个标准那就是要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等等。那什么叫基督徒呢?守上帝律法的人;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圣经里给了我们很清晰的指引:违背律法就是罪,耶稣来就是要高举律法,就是要来引我们、救我们脱离罪恶,让我们成为义人,从一个违法之人变为一个守法之人,从一个恨恶上帝诫命的人成为一个何等爱慕你的律法、终日不住思想的人,成为一个反复默想上帝诫命的人。
摩西上山,上帝就给他十条诫命,以此教导万民,把十条诫命放进圣所里。那为什么建圣所呢?建圣所主要就是为了把十诫放在里面,所以至圣所里面唯一的一件神圣之物,就是约柜,约柜里装的就是上帝的律法,这就是人生的灯台,这就是人生的导师。
五、信行一致
传统的中国人,他都知道一定要有行为的,有行为的人叫行者。不行的人,说你这个人行还是不行是吧?说这个人道德不好,我们对他怎么评价,就这两个字,不行。为什么?他光说不练,不行。说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还行。什么叫这个人还行?因为他所说的事情他自己照着做,这个人就行。我们对于道德的评语,道德叫什么?叫操行。你去操练,你去行,你这是个有德之人。只说不练那个叫口头禅。所以中国人从心理上已经预备好了,一个真正的宗教,一个真正的信仰,他一定是信行一致的,这才是真正的信仰。
那么当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得到上帝的真传,信心和行为是一致的,必须是一致的,就是以守上帝诫命为标志的这样一个团体,我们这样来传上帝的福音,就能够让中国人、让我们这种行为和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这种文化教育的人更容易来接受。
六、律法是训蒙的师傅
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去寻,你去找导师,千辛万苦,你看看现在的导师都成什么样的人了,各个节目评委的那些导师,是个人好像就是导师一样,把导师的品味降低了。去寻名师难,是吧?有人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也不如名家指点、不如名家指路;名家指路不如自己领悟。
哪个名家可以给我们指路?把我们指到正确的方向?律法是训蒙的师傅,领我们到基督那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踏破铁鞋无觅处。律法就是我们训蒙的师傅,是值得我们终日不住地思想的;是体现了上帝的品格,体现了上帝的洁净,体现了上帝智慧的这样完备的律法,是圣洁、公义、良善的标本。
你看看我们的人生,要是有律法为师,以戒为师,该少走多少弯路啊!有许多偷盗的人,他可能不偷盗了;有许多不孝敬父母的人,他可能开始孝敬父母了;还有许多奸淫的,奸淫里面出命案的是吧?犯第七条诫命,“色”字头上一把刀,很多家庭的破裂,他要守住这个律法的教训,家庭就不至于破灭。
七、安息日敬拜上帝
上帝的律法,不仅是在人的层面上有这些教导,而且教导我们和上帝如何地交往,我们不用去拜那些偶像,不但是不拜偶像,而且还能够主动地来敬拜上帝,和上帝交往。安息日,每周有一天,这一天的神圣时间就是我们人生最好的操练。老子《道德经》的第十六章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要使我们的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这种至极,这样一种状态,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情况之下,我来观看万物,从万物的生长来观、来思考;“复” 就是七日来复是怎么一回事。他的这个教导里,你看,就是我们在今天来守安息日,就完成了他的这样一个教导。整个道教以虚静为修身的最高境界。安息日,是让我们安息,让我们虚,让我们静,是最好的一个操练。
可惜古人他们把这个安息日失传了,不明白。虽然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想,但是在实操的方面,不如在上帝的十诫中这样清晰明了的让我们来操练人生。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所以基督教的根本,就是要把律法高举起来;因为高举律法,他会让你发现自己被律法所定罪,让你能够感叹自己人生的迷茫、失望,因为被律法定罪最终就是死亡,它会让我们生出对基督的渴望。律法作为训蒙的师傅,不单是看到把标准告诉我们,而且告诉我们到哪里去找到实施这些标准的动力和能力之源,它把我们引到基督那里,它不仅指出什么样的标准是人生的标准,而且告诉你,你从哪里可以获得力量,来达到这个标准。基督就是法宝。所以,律法、上帝的诫命,我们要以诫为师,这样我们才能够以基督为至宝,而基督能够叫我们因着信在上帝的面前被称义,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犯过罪,好像我们已经成圣、成仁一样。
八、总结
今天我们给大家做的这个简短的分享,也是希望来提醒我们,我们不需要到处去寻求,上帝的诫命是完备的,什么叫完备呀?完备就是这是最好的状态了,没有比它更好的了,你不需要到处去找。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这就是我们人生的导师。我们照着律法而行,这就是大智慧。我们有主来到人间,他就是活的律法。因为耶和华的律法在我心中,在他的心里面装的是上帝的律法,他所行的是律法的榜样,所以他来到人间,就是人间的光。就像释迦牟尼讲的一样,我在世也与此无异了。耶稣在世,他与上帝的律法、与他的诫命没有什么分别,他是活着的律法,活着的诫命。相较于那些贬低律法、攻击律法,憎恶律法的那些所谓的基督徒们,你们看看我们今天从佛教对于诫命的认识,他们的认识要宝贵得多,他们的认识对人生要更加地有益,他们的认识是比那些恨恶律法的人要显得更加地有光,更加地光明。
所以我们会看到即便是一个不完全的佛教,因为思考戒命,它都能够带给人光明和智慧;更何况上帝所传的十条诫命,以此作为整个人类的导师,要把我们引到基督那里,那又是何等地有幸、何等地智慧。愿主帮助我们,深刻地去领悟“律法是训蒙的师傅”这段话,不但是自己领悟,也把它传给其他的人;让我们这些生活在迷茫之中的人,能够找到上帝赐给我们的人生的粮食、人生的导师,好领万人到基督那里,得以因信称义。
结束祷告:
天父上帝,我们满心地感谢赞美主你的恩典,你是何等地慈爱,赐给我们宝贵的诫命,主啊愿主你帮助我们,开我们的眼目,让我们能够看出你律法的奇妙,看出你的品格是如何地在律法中得到彰显,看出律法的智慧是如何能够有效地指引我们的人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领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而称义,得以进入上帝你为我们所预备的美好天家。我们感谢赞美主,感恩、祷告、祈求奉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本文由【现代真理网站】首发,转载须告知。
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