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健康养生 > 养生康复 >
  • 文章列表: 王敬之-非药而愈 | 人生驿站:诗与远方 | 医治之源 | 自然和自然律 | 八大自然疗法与新起点之比较 | 预言之灵论健康八大原则 | 医者仁心 |
  • 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

     

     

     

    各位弟兄姐妹,各位主内的家人:大家安息日平安!感谢主,我们今天在这个安息日继续探讨《上帝与中医》第二个主题——医者仁心。

     

    开始祷告:

     

    天父上帝,我们满心地感谢赞美主你的恩典,感谢你的慈爱!感谢你招聚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让我们能够在世上享受主的恩典;也受主爱的激励,尽各样的方法将主你的福音传给世人。我们今天要借着对中医的探索,来进一步看清主你对中国人的爱;也希望借此能构建桥梁,引更多的人归向主耶稣基督。献上祷告,奉基督圣名。阿们!

     

     

     

    主题经文:

     

    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约一4:8

     

    1、中医和福音和谐一致的本质

     

    今天所讲的题目,叫作“医者仁心”。我们来一同探讨中医在中国的起源、它的性质。我们对中医有什么样的认识?有一个很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那就是中医有一段话:医乃仁术,医者仁心。所谓医,是一个仁爱的医术、技能;医者,就是有一颗爱心的人。

     

    约一4:8 “上帝就是爱。”这是对上帝一个直接的定义,特别是上帝和人之间的关系。《圣经》给我们一个启示,抓住上帝和人之间的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上帝就是爱!上帝洒向人间的都是爱,无论是创造还是救赎,无论是启示还是执行。这一切后面的动机以及过程、手段和目标,都是“爱”!这节经文是说明:上帝就是爱。

     

        在中国,把这种慈爱施加于人身上的技术、医术、方法、技能,就叫作仁术,——医乃仁术。上帝就是爱,把上帝之爱实行于人身上的技能,就叫作医、叫医术。而这种认识与福音是完全和谐的,因为福音的本质就是让人康复,福音的本质就是恢复,就是康复。

     

        预言之灵有这样一段话说,“救主既为人的身体,也为人的心灵服务。祂所传的福音是属灵生命和身体康复的信息。救人脱离罪恶和治疗疾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项工作交给了基督徒医生。他必须与基督联合,解救同胞肉体和心灵的疾苦。他要作病人仁慈的使者,治疗他们患病的身体和患罪病的心灵。”{MH111.1}《服务真诠》-第07章 上帝与人的合作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医者仁心一个最好的注解。医生就是要将上帝的爱传给人,他要做仁慈的使者,来医治患病的身体和患病的心灵。

     

    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上帝就是爱。在《孟子》里,孟子有一句话说:“仁,天之尊爵也”。仁,就是上帝最尊贵的品格,最珍贵的性情、仁爱,就是祂的本质。把医术说成仁术,这就和儒家或者说我们古人对道的认识连在一起。道的最高的境界,就是仁爱。而“医”正是把这种仁爱,用到人的身上。

     

    在三国时代,有一位医生叫皇甫谧(mì),他写了这么一段话,这段话出自于《医心论》——医治医生的心。《医心论》说:“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那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懂通天、通地、通人,那这样的人就叫作“儒”。如果只认识天地,对人性还不太熟悉,这样的人叫作“技”(技术的技)。医者虽然说是一种技术、一种方技,但他行的是儒者之事。“其实儒者之事乎”,其实他所行的,就是通天、地、人的儒者所做的事情。

     

    凡病患来就医,医者应该由远及近来进行诊治。这个诊断的方法,至微精妙,针药相合,实事求是。把针灸和草药结合来进行医治。“然医者临床须怀柔弱如水之心,怜悯苍生疾苦之德。上医知心、中医问病、下医翘技,此乃医道之别,当以明辨。”——《医心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医生他的心,应该怀有像水那样柔弱的心,怜悯苍生疾患。上医知心,中医问病,下医翘技(就是应用技能),此乃医道之别。

     

     

    2、中医起源说明‍

     

    中国人在三国时代出现了一大批好的医生。常常说起的华佗,皇甫谧也是其中一位,在建安还有一位叫董奉的。现在把医学特别是中医界,叫作“杏林”。“杏林”的来历,据说董奉为人治病,“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什么意思呢?说董奉这位医生长久住在山间,他为人治病,是不取人的钱财的。如果一个人得重病被治好了,他就请这位得痊愈的病患者,栽五棵杏树;如果病情比较轻的痊愈了,栽一棵杏树就可以了。如此这般,数年下来栽了10万多棵杏树,郁郁葱葱成了一片杏林。因此后世把中医学界、中医学家,用“杏林”来指代;医家也常常会称自己是杏林中人。后世就以“杏林春暖”或“誉满杏林”来颂扬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梁代杨泉曾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医者,如果不是有仁爱的人士,不可以把医患托付给这样的人;如果不是聪明答理的,不可以作医生;如果这个人不是廉洁淳良的,你不可以信任。说明了大家对医生的认识,都围绕着一个“医乃仁术,医者仁心”。

     

    元代王好古《此事难知·序》记载:“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 医,作为一种道,他是为人延续生命的。那上天的生生之德,一时一刻都不可以泯灭,始终都有这种天地的好生之德,在医生的心中涌现。所以对医的认识,不仅仅只是我们说的“救死扶伤”这么简单,救死扶伤的后面一定是一颗悲悯天下的仁心。

     

    章次公说,医生要有“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由此可见对医生,特别对中医这种以仁爱为根本的一种基本的认识。

     

    中医又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们现在能追溯到比较早的中医,常常追溯到《黄帝内经》,也把中医传统上叫作“岐黄之术”。就是黄帝问岐伯,岐伯给他讲解,才有了黄帝内经。为什么黄帝会去问岐伯呢?为什么又有了这部中医的经典?它是在怎样的情形之下产生和进行传扬的呢?人们常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中国到处都有对黄帝的祭祀。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也就是神农,从神农开始,作为一个称号,炎帝传了六、七代。后来跟轩辕黄帝进行了一场战争,黄帝取胜,统一诸夏,成为华夏。我们把他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一统江山以后,他任命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比如说仓颉(jie)造汉字,甲骨文为他所造。黄帝他自己做什么呢?黄帝据说有很多功德。我们从《黄帝内经》这部书里,看到有这样一段对话,说明黄帝这个时候为什么要找岐伯,岐伯又是怎样给他讲解医术。中医被后人叫作岐黄之术,就是从他们之间的对话而来。他们的对话形成一部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一开篇就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说黄帝生下来的时候就非常神异,很小的时候就会说话,善于思考,长大以后又聪明又忠厚,后来成而登天。成年后,他就代替神农氏管理天下,成为诸夏的领袖。

     

    下一句说:“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说我马上要得天下,成而登天。成为诸夏领袖之后,“乃问于天师曰”,马上就来请教天师。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也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不到半百,动作就已经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黄帝内经》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分叫作“素问”,下部分叫作“灵枢”。之前这一段是“上古天真论”第一篇的开篇,说明黄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作天下的领袖,马上就来关心医学问题,关心人的健康、人的安危的问题。

     

    在“灵枢”的第一段,展示了他内心一种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促使他来关心医学这个问题呢?“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灵枢”一开篇就这样说:黄帝问岐伯说:我怜爱万民,亲养百姓,并向他们征收租税。我哀怜他们生活尚难自给,还不时为疾病所苦。我想不采用服药物和砭石的治法,而是用微针,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增强经脉气血的逆顺出入,治疗疾病。要想使这种疗法在后世能代代相传,必须明确提出针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传,便于运用,而又不会被忘掉,就必须建立条理清晰的体系,分出不同的章,区别表里,以明确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人身的规律。要把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加以说明,我认为应首先制定《针经》。我想听您说说这方面的看法。

     

    这说明黄帝之所以来讨论,请教岐伯,就是因他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可以说心系天下,关爱百姓。但是政府总要有一些租税。我怜爱他们,但他们有时候都不够吃,还要被疾病所困扰。所以我就想,有没有一种方法,非常简便,既能够医治人,又不容易忘记,且永世可以传下去。于是,他就向岐伯询问针灸、针法,就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在中医里有一句话叫:一针二灸三药。碰到一个病人,先用针灸针,不行了才用灸的方式,像艾灸这样,灸如果还不够,那这个时候才用到药,药是第三位。

     

        我们今天没有时间来探讨黄帝所问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本《黄帝内经》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古,它的一个根本的动机,黄帝内心的这种关怀,就是对天下黎民百姓的一种仁爱之心。是这种仁爱之心促使他作为一个一国之君,来向岐伯询问医道。岐伯是什么人呢?没有太明确的记载,据说他是蚩尤手下的一位医生。蚩尤这一派,是苗族的祖先,岐伯就是他们的随军医生。

     

        苗医是非常的成体系。比如在视频上有人可能看到过苗医拔牙,他不像医生要用工具把牙齿拔掉,他就是按下巴下面的一些穴位,就可以把松动的牙齿轻轻地拔下来,不用其他的工具,足以看出这医术的高超!即便是今天,苗医依然如此,非常的成体系。岐伯据说是作了诸夏的俘虏,黄帝请他,奉为天师,问他,向他请教医学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这部《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能够流传下来,可以说中国中医的起源,就起源于黄帝对百姓的仁爱之心。《黄帝内经》里面又说岐伯的医术从何而来?他说是上帝所密,先师所传。这是上帝传下来的,通过以前的老师,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传到岐伯。到黄帝的时代,黄帝请岐伯来讲解,于是就形成了《黄帝内经》。以后口耳相传,传到大致在战国时代,形成文字、形成书,流传到今天。

     

    由此出发点,就让中国医学——中医的出现,不同寻常。所以在民间,才有“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生,他就是爱心的一种表现,是把仁爱之心用于人的这样一种人。

     

     

    3、学医的动机‍

     

    针对黄帝的问题,岐伯回答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岐伯回答黄帝说,上古之人,有许多懂得道的人。“法于阴阳”,他们是效法天地昼夜运行的规律。简单说,阴阳就是晚上和白天。上一讲给大家讲到阴阳的起源:天地相分,于是有了阴阳。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晚上,有早晨。白天和晚上是不一样的,你要遵循这个规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我们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效法四时的规律;栽种,也要按照四时的规律来运作。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你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应该首先养护好你的脾胃之气,饮食节制,这是很重要的。“起居有常”,你也要照顾好你先天的肾气。“起居”,这是用一个比较文雅的词语来说男女之间的性生活。换句话说,一个明白道的人,他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则,白天就做白天当做的事,夜晚就做夜晚当做的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饮食和男女之事——人类的两大自然的欲望,要有所节制,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颐养天年,超过百岁才去世。

     

    但是岐伯说,现在的人可不是这样子,他们普遍的把酒当作水喝,将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当作正常的生活方式。比如说,故意喝醉酒,然后借助于酒精的刺激,过放纵性欲的生活。为了不正当的欲望而耗尽了精力,亏损了人的真元。不知道保持旺盛的精力,不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思意念。心里明明知道自己这样“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是为了追求一时的快乐,与正常的养生之道是相违背的,但还是不能管理好自己,起居毫无节制,这样年过半百可不就衰老了吗?这段话说明我们今天很多人的生活也是这样:喝酒,把酒当水一样地喝;过夜生活,晚上很晚了,还在那里宵夜。吃完喝完以后,就做一些不当作的事情。

     

    《黄帝内经》一上来就谈到人的健康,关键在于一个正确的、符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贴近这个生活方式的时候,就会有健康;当我们违背它的时候,疾患就由此而来。

     

     怀师母在写到今天的情况,也是这样看到说:“我们人造的文明正在鼓励那些摧毁健康原则的祸害。习惯与时尚,都在与自然作战。它们所采用的做法和所培养的放纵,都在逐步削弱人的智力和体力,并把难挑的重担压在人类身上,到处都是不节制,犯罪,疾病和痛苦。{MH 125.3}

     

    “许多人因无知而违犯健康律,需要有人指导。但有更多的人是明知故犯。需要有人告诫他们必须以自己的知识为生活的指南。医生有许多机会,可以传授健康的原则,并说明实行这些原则的重要性。藉着正确的教导,医师能纠正许多危害无穷的恶习。”{MH 126.1}(《服务真诠》-第08章 医生是教育家 )

     

    由此可以看到,今天的情形还是如此,今天的医生不仅要教导正确的治病方法,也要鼓励人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传播正确的原则。

     

    《黄帝内经》是中国的四大医典(医学经典)的第一部。我们从四大经典里再来看一段。后世也把张仲景的《伤寒疾病杂论》作为经典。

     

    张仲景出生于汉朝的南阳,后来在长沙作过太守。他把古代的这种方剂加以总结,就有了《伤寒论》这一本书,流传于世。他在这本书的前面写了一个序言,序言里面有几段话,表明了医圣张仲景对医道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他说,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他说:“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他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灾病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在他看来:医术,对上可以侍君,也可以孝敬父母;对下可以帮助穷人;对自己,还可以来保养身体。这就是读书人应当做的事情啊!

     

    读到这段话,让我非常感慨!我们也是读书人,读《圣经》。我们读《圣经》还是觉悟太晚了,耶稣作为大医生,在福音书里祂传扬福音,多以治病为开门的先锋。而我自己也在教会这么多年了,觉悟非常得晚,觉得医术是专门的人该做的事情,不是每一位读书人、每一位信徒都应当做的。怀师母讲,我们到最后一个时代,可能就只有医疗布道才是唯一能接近人的方法,这是人人都应当去掌握的一些基本的方法。

     

    他说:这些读书人只知道去追求荣华富贵,踮起脚来仰望权势豪门,急急忙忙的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毛将依附在哪里呢?一旦祸患临到的时候,这些人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等庸医来帮他们治疗。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惜别人的疾苦。不作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愚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世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样,竟然达到了这种地步!

     

    我读到这段话,想想我们今天的传道人、今天的每一个信徒,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也太无知了。我的头疼,困扰了我十几年,没有想过自己去研究一下,去学习一下。民间有句“久病成良医”,你自己被病所困住,就只知道去找医生吗?现在很多的医生,在此我无需多多的评述,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医”究竟是什么样的“医”。所以,看到张仲景他的医术,是出于一个深刻的、从内心而发出的悲鸣,上要侍君侍亲,下要救济民众,中间还能保守自己的健康,这是何等美好的一件事情。这就是“医乃仁术,医者仁心”。

     

     

    4、大医精诚‍

     

    唐朝的孙思邈被称为药圣,他活了100多岁,他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者。孙思邈著了《千金药方》,可以说是一个对医学很有贡献的一位。他写了一篇文章《太医精诚》,在这篇文章里,论到医生,既要“精”又要“诚”,“精”是要有精湛的医术,“诚”是要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修养。

     

    我们把这篇《太医精诚》的其中一部分,给大家介绍一下。他说,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需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的还是少数民族的,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都要存有对待最亲近之人一样的想法。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

     

    他说,一个好的医生,他应当是思想纯洁,要内醒,目不旁视,看上去很庄重的样子,气度宽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他给人看病要仔细,到一些富人家,即便有一些华丽的铺设、各样的美食,他也不会两边看,吃这些美食,吃起来像没有味道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说:“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患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他说,一个医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悲痛,满屋子的人都会不高兴、不快乐,更何况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没有离身,如果医生安心无虑的高兴娱乐,傲慢而洋洋自得,这是人神都认为可耻的行为,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这些大概就是医生的基本的品德吧。

     

     

    5、医师的资格‍

     

    孙思邈这些话,其实和预言之灵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的一致。在《服务真诠》里有这样的话说:

     

    “医师若想成为蒙悦纳的基督同工,就必须在各方面工作中努力成为有效的工人。他要勤奋学习,以便胜任医师的职责。他要不断达到更高的标准,追求更多的知识,更精湛的技能和更深的洞察力。每一个医师都应认识到低能无效的工作不仅伤害了病人,还亏待了同行。医师若满足于技术和知识的低标准,不仅会贬低医疗业,还会羞辱大医师基督。{MH 116.2}

     

        “医师的工作比其他工作更需要与基督有密切的交往。凡希望正确履行医师职责的人,必须每天每时过基督徒的生活。病人的生命操在医师手里。对于重症病人来说,一个草率的诊断,一张错误的药方,或手术时略有不慎,只要有毫发之差,就可能断送病人的性命,使人的灵魂永远沉沦。这样看来,医师的职责是多么重大。他多么需要时刻得到那位神圣医师的指导啊! ”{MH 117.4}(《服务真诠》-第07章 上帝与人的合作)

     

    所以,我们从这些古代的医生他们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医它来自于天启,它贯彻于无论是从医生的德,还是自然之物,里边都是上帝的慈爱。所以,“医乃仁术,医者仁心。”

     

    在《教会证言》卷三 里有一段话说:“为要接触这类病人,医生们应当有洞察力、耐心、仁慈,和爱心。一颗伤痛、患病、沮丧的心,需要柔和的对待,只有藉着温柔的同情,这类人的心才能得到医治。医生们应当首先获得他们的信任,然后,再向他们指明那位医治百病的大医师。倘若能指引他们的心,归向这位能替人担负重担的主,使他们有信心,能相信祂必关心他们,他们患病的身心就必得痊愈。”{3T 184.1}[47](《教会证言-卷三》-第15章 保健院 )这段话与前面提到的皇甫谧所说的“医者临床须怀柔弱如水之心,怜悯苍生疾苦之德”,是完全一致的。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这既是我们中国传统医学界行医的信念,也是今天的医学应当继承的本质。医生不单涉及到一个术,而且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的心,真诚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这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

     

    《文稿发布-第5卷》里有一段话说:“医疗布道工作包含真诚、正直、公平、宽容、仁爱、怜悯和同情。圣经的宗教要在这项工作中实行出来。主不希望任何代表祂工作的人,用世俗医生的错误惯例和做法来对待受苦的人。……”{5MR 133.2}[11]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中医的这个起源和它的本质,对于今天的医学提出更加值得思考的命题。今天的医学走向了一个技术发展的方向。现在每一个医院,技术手段、设备越来越先进,医学逐步倾向于技术化。医的部分少了,而科技的部分增加。

     

    “医者仁心”这个古老的智慧,应当在今天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洞见,为今天的医学科学、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道德要求,和业务技能的要求。从“医乃仁术”来看仁爱之心,它不仅仅只是一个道德品质,仁爱的心本身就是最好的医疗技术。对于医生,他对精益求精的医术的期待,其实也是对他内心是否有爱心的一种要求。

     

    我们回顾了中医的发展,它的传承、它的本质,让我们看到中医出自于天启,是通过古代的先师口耳相传,又借着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作为一个君王,他登上王位,“成而登天,乃问于先师曰”,马上就来关心民众的疾苦,关心民众的病患,把它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这体现了黄帝的内心对天下苍生是何等的慈爱。上帝就是爱,而这种爱在中医中间得到了根本的体现。中医就是仁爱之术;而中医本身作为医者,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

     

    我们希望能够借着今天的分享,让我们对祖国医学它的来源、它的实质,有更多的认识。

     

    结束祷告:

     

    天父上帝,我们何等地感恩!感谢主,你在远古将上天的关爱启示给我们的老祖宗,使之能够传承。主啊,我们今天何等有幸,还能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经典中间,看到中国医学起源于何处。愿主你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身上的责任。我们不单要读圣经,读上帝的话语,而且要学习上天所启示的医治之道。让我们有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本领,也能更好地照顾上天所托付给我们的这圣灵的殿。主啊,我们都是愚昧无知、感觉迟钝的人,求你圣灵帮助我们。献上感恩祷告祈求,奉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0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